欢迎访问湖北迅达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行业资讯
7月23日上午,火辣辣的太阳照射大地,高温如火。
在长江干堤浠水散花茅山段外平台及外滩岸崩窝险情现场,江面上装载着石块的驳船次第驶来,挖掘机巨大的抓斗不停的将船上的石块抛填江中。岸边,部队官兵奋力搬运沙袋,一场军民齐努力,协力抢险保大堤的战役正进行着。
7月22日早上4点多钟,71岁的浠水县散花镇团林岸村村民余显贵就起了床,准备去巡堤。老人一辈子生活在长江边,对长江水也有些了解。
在巡堤过程中,余显贵发现当日的江水比平时更急,水波汹涌。按照经验,他觉得有些不对劲。突然,他发现干堤外滩处,几颗碗口粗的杨树倒在江水中。
“这是不好的情况,江水下的坡沿被冲塌了。”回忆那一刻,余显贵说如果不及时处理,江水很快就会危及江堤。当时很长的一段江面上,江水翻滚,距离堤脚只有十几米,很凶险。
经验丰富的余显贵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河堤上巡堤的工作人员都赶来了。外滩防护林被撕开的口子越来越大,江水打着漩涡猛烈地冲击着堤脚。
“大堤上备有抢险的沙袋,我们开始自己抢险。”闻之消息的团林岸村当支部书记刘杰立即召集其他村民将自己家的渔船开过来,先期投入抢险。他们将沙袋装运到船上,然后投到江中。
22日上午9时,国家防总3位专家和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现场会商,确定为崩窝险情。主要是由于对岸黄石西塞山延伸至长江过深,导致江水对冲,形成回流,直接冲击外滩所致。
此时险情还在扩大,崩塌长约50米,宽30多米,最深处达12米,距离堤脚仅15米。如不及时进行填堵,在对冲水流冲刷下,长江干堤将面临溃堤的危险,最后确定采用抛石固脚护岸的抢险方案。
很快,浠水县近千名机关干部赶来了,武警、消防、民兵赶来了,2000多军民齐心协力,将鹅卵石装入沙袋,再抛填入崩窝。
市委书记刘雪荣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指示浠水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专家制定的方案抓好落实,全力保障块石转运工作;亲自协调调度武穴市快速支援块石;通知市交通、电力、公安、航港等单位快速支援;要求做好连夜作战准备,保障照明、饮水、现场作业等条件。
增援力量不断加入。下午1时40分许,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430余名官兵加入战斗。“灾情就是命令!战士们当天上午才从武穴抗洪一线返回营地,还没来得及卸下物资和吃午饭。”副旅长姚学峰说。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危险,他们就战斗在哪里!在浠水县散花镇茅山段长江干堤的抢险一线,子弟兵的身影再次铸成钢铁长城,保护大堤安全。
在大堤上见到朱传运时,他刚和战友换班修整。23日上午近两个小时的高强度抢险行动,让他脸上晒得通红,汗水和着泥土顺着帽檐流下,他却顾不上去擦一把。这20天来,朱传运和他的战友前后已经转战黄冈的武穴、黄梅等地,经历着洪水无情的考验。
22日上午,才从武穴抗洪一线返回营地,还没来得及卸下物资和吃午饭,他和战友们又接到命令赶赴浠水。
大暑节气,在一线的他们与洪水搏斗,还要与蚊子做斗争,任务重的时候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22日下午上大堤的时候,天气异常炎热,烈日暴晒下班里几个战士们快处于脱水状态。
“坚持住,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就要挺身而出。”接过沙包,朱传运换下修整的战友,毅然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舟桥旅官兵不怕苦和累的防汛抗灾精神感动着附近村民。在外地工作的刘明玉前天回到村里探亲,看到官兵在奋勇抢险,特地买来西瓜和罐头送到堤坝上,让战士们解暑。
65岁的丁桂香和60岁的范右兰两位老人,在自家义务烧好茶水,一趟一趟地送到堤上。她们动情地说:“战士们是来保护我们安全的,我们做不了什么,只能烧点水让他们解解渴。”
7月23日上午10时许,黄冈市水利局的水文专家,携带北斗卫星定位仪、水深测量仪和水速测量仪,在发生崩窝险情的长江干堤浠水县散花段水域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被江水冲刷走的外平台和外滩岸部分,已被鹅卵石、碎石、块石大部分填充。
11时,经黄冈市水文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水下测量结果,及市水利局、堤防局、浠水县水利局专家组会商意见显示,该险情已经险。
根据实际测量,在崩窝口(距堤角50M)处形成一道宽约8米, 高约7至8米的石坝。 石坝距堤角内长40米,宽25米的面积已填筑大量的碎石和块石,用于反衬石坝和防止崩窝继续扩大,累计抛填各种石料16000方。
考虑到石坝后仍存在长约40米,宽约25米,深约9至10米低洼区域。在险情已经脱险的情况下,浠水县委、县政府会同舟桥旅官兵,根据专家组确定意见,决定对该区域继续抛填块石和碎石,以巩固险情。至23日下午5时30分,抢险工作全部完工。